政采要在供给侧改革中找准用武之地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1-06-27 | 233 次浏览 | 分享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

政采要在供给侧改革中找准用武之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要以推动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为特点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为有力抓手,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协同发展。此外,政府采购还应在供给侧改革中更多发挥承接和引领的作用。

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等相关部委的代表和专家解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消费、“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政府绿色采购、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国际经贸关系等相关政策。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党委书记周能福在致辞中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全要素生产力稳步持续提升,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供给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形成高效、高质量的供给能力,使产品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转型。要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层面共同推动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为特点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将生产与消费、供给和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倡导绿色消费,鼓励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激发更多的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协同发展。

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主任任勇认为,良好生态环境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将资源环境作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和制度等一起纳入生产要素中,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调整对象,把资源能源的效率作为衡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标。同时,要通过培育企业的绿色管理基因,跨越上游和下游的边界,将昔日的竞争者和合作伙伴纳入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的绿色供应链体系中,通过开放的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交流平台,以共享经济、资源的方式,降低管理、制造和运营成本,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竞争力。

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管理一处副处长龚亮表示,为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好地发挥政府采购的调控作用,下一步,一是要通过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和履约验收管理,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的提高。二是要通过完善政府采购支持创新和绿色采购政策,促进供给侧结构的优化。三是要积极推进PPP以及政府采购服务工作,推动公共服务的供给。针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政府绿色采购,龚亮介绍,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目前绿色采购范围已经涵盖了113类节能、节水、环保、再生、新能源等产品,绿色采购规模占政府采购总规模的比例超过22%,同时积极跟进和开展前瞻性的调查研究,探索绿色供应链以及碳信息披露等措施在政府绿色采购中的应用。可以预见,绿色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会持续增加,对社会生产企业,尤其是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会不断的增强。

“十三五”时期,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遵循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大力完善政府采购政策体系,更加注重政策实施效果,不断提升工作层次和水平。其中,要重点完善政府政策顶层设计;进一步丰富政策支持手段,创新调控手段和政策工具;进一步强化政策管理,促进政策红包转化为发展红利。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还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法,良好生态环境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标准。落实绿色供应链工作,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协调;需要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改进生产工艺设备,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需要企业间建立战略合作和信任关系。

此外,为配合环境保护部今年出台的《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推进以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为主的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的要求,中环联合认证中心还结合多年开展的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等工作,在国内首次发布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规范,并对12家家具企业颁发了首批绿色供应链试点企业证书。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总经理张小丹表示,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将为整个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实施、评价提供基础保障,为各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提供技术依据,对营造全社会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选择的氛围,促使企业自觉向节能、低碳、环保转型升级有重要指导作用。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是“合作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成立20年”主题活动之一,由环境保护部批准,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主办,中环联合认证中心(CEC)、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共同承办,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的相关人士,共计200余位参加研讨。